发布时间:2022-02-22 查看次数:712
当前,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鲜明的特征之一,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,盐城市委、市政府科学谋划、积极探索创新高质量发展机制,战略地位实现了从“苏北城市”到“长三角中心区城市”的历史性跃升。
创新科技研发机制,蓄积高质量发展新动能
通过不断创新优化科技研发机制,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。一是建立三级科技协同机制,提升全域科技研发实力。积极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对标建设科技孵化器,成立全市科技孵化器协会,实施传统产业“全产程技术升级促进计划”,支持县区镇走“专精特尖”发展的科技新路。目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14家,高企总数和高企净增数连续多年保持苏北苏中前列。二是健全资金要素投入机制,提升科技产业综合实力。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抓手,发育技术产权交易、企业咨询、投融资等中介服务市场,建立健全多元化资金支持机制,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。三是创新引才聚才用才机制,提升人才集聚规模效应。聚焦“卡脖子”环节,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,实施“揭榜挂帅”;深入实施“黄海明珠人才计划”,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专门人才,扶持企业培育“盐城工匠”群体,集聚更多“高精尖缺”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。四是创新完善科技管理机制,提升政策助推发展效应。以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为主线,以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撬动高质量发展全局。制订出台《科技强国行动纲要盐城实施方案》。全市汽车、钢铁、新能源、电子信息四大产业共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300多项。
创新协同联动机制,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
创新协同联动机制确保高质量发展合力的形成,最大限度释放溢出效应、联动效应、协同效应。完善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,打造全要素、全流程的产业链。不断深化南北挂钩合作,通过搭建产业联盟和协作信息平台,鼓励和支持市(县、区)政府、龙头骨干企业、相关园区、科研机构、专业服务机构加入产业联盟,打造产业集群。优化整合工业园区,全市认定首批11个市级工业园区;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。构建多元合力协同推进机制,助力多元主体参与产业发展。出台《关于进一步优化全市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》,聚焦“333”产业领域,积极搭建社会参与平台。全市累计批准设立外资企业6049家,落户世界500强企业17家。优化目标管理协同联动机制,打造全过程、多维度的目标管理。出台《盐城市开展建设项目区域评估活动实施方案》,在传统项目管理目标的基础上, 增加环境、资源、人本的目标,实行全过程、全面、全员的项目绿色管理。依托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,助推区域协调与竞争发展。统筹对接和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、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,出台《盐城市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》,加快破除地区间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,推动形成区域统一市场。大力推进开放沿海、接轨上海,成功纳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、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项国家战略规划;中韩(盐城)产业园、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、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、沪苏(大丰)产业联动集聚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。
创新绿色增长机制,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
通过创新绿色增长机制,让良好生态成为培育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,提升生态产品的绿色价值。建立生态资源产权制度和交易平台,通过政府对公共生态产品采购、生产者对自然资源约束性有偿使用、消费者对生态环境附加值付费、供需双方在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中的权益交易等方式,让生态资源“价值化”“价格化”。推行市场化生态治理机制,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活力。创新机制全面开放环境污染治理市场,支持第三方治理企业技术创新、服务创新、运转模式创新。构建绿色保障机制,形塑美丽盐城发展的有力屏障。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,建立健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(GEP)的核算框架体系、产业转型升级和资源高效利用的体制机制、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与损害赔偿责任追究机制。
创新双向开放机制,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
作为沿海新兴工商城市,盐城通过高水平推动开放合作,向海发展。创新对外开放机制,选准开放关键点着力点。立足东北亚、“一带一路”沿线、环黄海生态经济圈等区位优势,成为中韩产业园地方合作城市。创新对内开放机制,形成多层多维开放新路径。切实践行“两海两绿”路径,把沿海开放发展作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。
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,形成高质量发展新特色
着眼于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,不断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。创新农业新业态培育机制。培育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,加强农业产业链的纵向拓展;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,构建乡村产业体系。借助这一创新机制,盐城市成为长三角中心区纯农业产业总量唯一超千亿元的城市,东台创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。健全多元资金投入机制。确保公共财政投入更大力度向乡村振兴倾斜;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,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。完善人才入乡激励机制,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。制定财政、金融、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,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,推进大学生村官与选调生工作衔接,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,选派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服务。
(作者分别为沿海发展智库研究员,盐城师范学院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院长、教授;沿海发展智库研究员,盐城师范学院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教授;盐城师范学院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,博士。本文为盐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“推动盐城高质量发展创新机制研究”成果)
转发自:新华日报